攀枝花床垫销售组

在冬天,冷静聊聊未来5年的房地产走向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前天(11月15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10月的房地产数据,“低迷”是关键词。

◎ 多数城市都在跌:10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中,新房价格环比下跌的城市数是52个,二手房价格环比下跌的城市是64个。

此外,还有多项数据走低,包括土地成交情况不理想,新开工房屋面积下降,新房的销售金额与销售面积均创下今年以来的新低等。

今天的房地产市场,已经被360度几乎无死角的调控,压得不得动弹。

承载房地产市场的,是城市、人口和土地。本文选取了三个角度:

从“大拆大建”到“旧城改造”,一夜暴富的梦破灭;

希望从这些方面,一窥未来5年的地产新局。

曾经,有人因拆迁一夜致富,有人刚出生就成“拆二代”,有人闻风而动,买入老房子一搏拆迁。今天,这样的美梦该醒醒了。

2014—2015年,宏观经济遇到下行压力,房地产开启一轮上行周期。2014年,不少城市的限购政策松动或取消,限贷政策也慢慢宽松,千方百计去库存。

2015年6月,国务院提出“积极推进棚改货币化安置”。拆迁户拿了大笔现金跑入楼市买房,居民的生活条件改善了,楼市库存也少了。

但不容忽视的是,棚改对房价上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016—2020年8月,全国开工改造各类棚户区2300多万套。据平安证券估算,“十三五”期间棚改合计拉动住宅销售额6.14万亿,占全国住宅销售总额的10%;合计拉动房地产投资15.9万亿,占全国房地产投资总额的26%,占住宅投资总额的37%。

这一轮房价上涨,一二线城市或尚可承受,背后有经济增长的支撑。

对于三四线乃至偏远小城,或是不可承受之重。本身经济增长不给力,人口净流出,棚改货币化安置再加上投资客高杠杆炒房,营造出楼市一片虚假繁荣的幻影。曾经涨得有多猛,今天跌得就有多快。

在“房住不炒”的大方针下,过去的“大拆大建”显然已不合时宜。

2020年棚改开工总量209万套,相比2019年缩减了33.8%,相比2018年的626万套,更是猛降了近2/3。

从2020年开始,政府工作报告中“棚改”的表述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旧改”。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写道:政府投资更多向惠及面广的民生项目倾斜,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5.3万个。

如果说棚改是一场少数人的运气和豪赌,那么旧改是大多数城镇居民的普惠性福利。

11月4日,住建部公布了一则《通知》,21个试点城市被列入全国第一批城市更新试点的名单,包括北京、南京、宁波、成都、唐山、呼和浩特等。城市更新的范围包括老旧小区改造、棚户区改造、城市基础设施补短板等,这是一场关于城市更新升级的新实验。

小巴有一位朋友是成都人,前几天他爸将这条新闻转发给他,发出“老房子究竟是该卖掉还是该留着”的困惑。他口中的这套房子是几年前豪赌拆迁买下的,至今没有动静。这次成都市被列入城市更新试点的名单,他们开始重新考虑这个房子的去留。

从“大拆大建”到“旧改”,楼市风向在变,人们对“房价一直涨”的预期也会慢慢转向。

偏远小城的房价已被打趴,超过20个中小城市不得不出台“限跌令”,以维持楼市平稳。

一二线热点城市却是另一番景象,上半年还频现“万人摇”、学区房火热的现象。逼得各地政府不得不继续收紧调控政策,才慢慢压下来。

楼市两极分化的本质原因,在于“人地分离,供求错配”。大城市的土地供应量远远跟不上人口流入的规模,小城市则反之。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陆铭撰文分析,人口往大城市走时,大量的土地资源却以建设用地指标的方式配置到了中国中西部和小城市,最终形成“人往高处(东部和大城市)走,地往低处(相对向西部和中小城镇)走”的局面。

不过,这种局面慢慢在改变,解决的一大办法是——发展城市群和都市圈。

城市圈和都市圈,是一个大国的城市化走向高级形态的必然。这在发达国家已被验证,而在中国,也成为经济学家们的共识。

比如,经济学家任泽平在2019年撰文建言:尽快确立城市群都市圈的规划战略,因为根据经济规律和国际经验,到2030年2亿新增城镇人口的约80%将分布在19个城市群。

半年前,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张明出版《五大增长极:双循环格局下的城市群与一体化》一书,提出中国最富增长前景的五大区域: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京津冀、中部六省与西三角(成都、重庆、西安)。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引擎,粤港澳大湾区与长三角是新一轮经济增长的领头雁,京津冀、中三角与西三角是第二梯队,全国其他区域则是第三梯队。”张明写道。

城市群和都市圈的背后是产业和人口,人口带来的居住需求,是房地产发展的基本支撑,也决定了各区域房地产市场的荣衰。未来当数以亿计的人口流向各大城市群、都市圈,政府土地配置和开发商的投资开发也随之同向聚集。

这对各地方政府亦是一笔账,他们现在已经开始算了,而且真的挺难算。

这里做个简单介绍,我国财政体系由四本账组成,“广义财政”主要由第一本账和第二本账构成。

第二本账是“政府性基金预算”,即所谓的土地财政,土地出让金占到80%—90%,这一比例在2021年超过91%。

从全国看,土地财政占广义财政的比重约在1/4,是个不低的比例。

具体到地方,情况又不同。据广发证券研报,近年来对土地财政依赖度较高的省份大致有浙江、江苏、安徽等,这些省份的土地财政依赖度超过45%。

今年以来,开发商受“三道红线”等政策影响,资金流紧张,海外债务频爆雷,再加上房价下跌,买房人减少,开发商变得尤其谨慎,有的不敢拿地,有的则没钱拿地。

这意味着,各地政府的土地出让金锐减。今年第二轮集中供地成交金额相比第一轮有较大下降,杭州、重庆、北京、南京降幅分别达到78.1%、74.4%、53.8%和48.9%。

这么多年,城市建设吃着卖地的本,如今,该考虑换个路子了。

当然要省着点花钱,但最要紧的还是开源,开拓税源、调整税收结构。

只是,房地产税全面征收还需时日,从试点到立法再到全国征收起码在5年之后。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