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床垫销售组

没有门槛的社区教育潮起,现状究竟如何? |深度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没有门槛、不问年龄,只要愿意,就可以在家门口接受教育。近年来,终身学习的风潮日益高涨,社区教育成为民众接受非学历教育的重要渠道之一。


去年,、、,这是近年来我国多部门联合印发的第一个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意见》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教育发展模式。我省的社区教育发展情况如何,存在哪些问题,对社区管理、居民个人起到怎样的积极作用?


记者了解到,截至2016年10月,经当地政府和编委(办)批准,在四川省电大系统中(不含成都),已成立绵阳、泸州、巴中等7所社区大学,成立荣县、威远县、南江县等9所社区学院,建立社区学习中心121个,初步搭建了省、市、县、乡四级社区教育框架体系。


王铎 绘


镜头

农民学到实用技术,在家门口就能挣钱

最近,荣县留佳镇大屋坡村的果农谢光中心里乐开了花。他创办的绿远水果种植家庭农场的柑橘大丰收,因为新鲜甘甜,很快销售一空,卖了好价钱。

 

“上个月一摘果,我们就在专家指导下给柑橘做了‘气调’保鲜,果子保鲜期长了,又环保健康,销量特别好。”谢光中说,过去,如何让柑橘保鲜是农民们很头疼的事情,如果在柑橘表面喷药物,既不健康,还影响果子口感,市场认可度低,更卖不出好价钱。

 

一次偶然机会,谢光中参加了由荣县社区学校在村里举办的种植技术培训,学校邀请了省农科院专家,现场讲授如何树上保花、保果,树下保鲜,以及柑橘病虫害的绿色防控技术。

 

专家的讲解,让刚返乡搞柑橘种植的谢光中豁然开朗。此后,每次社区学校来做培训,他一次不落地全程参与,不仅弄懂了利用空气调节实现水果保鲜的“气调”保鲜技术,还学会了高接换种对柑橘进行品种改良。“多亏了社区学校,让我掌握了这么多实用技术。现在我不出门打工了,专心种果子,在家门口就能挣钱。”

 

像谢光中一样,受益于荣县社区学校社区教育的农民还有很多。2012年7月,荣县社区学校依托荣县电大成立,是全省首个县级社区学校。

 

为了开展有针对性的社区教育,荣县社区学校多次展开调研和问卷调查,发现该县近年来返乡农民工不断增加,引导他们就地创业成为一个重要课题。学校决定从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生产技能入手,展开各种技能培训和岗位训练。“我们针对农民进行的社区教育,绝非一阵风,不只是简单传授几门实用技术。”荣县电大校长权敬辉说,为了保证社区教育的持续性、针对性,他们按照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需求,设置了相应的专业课程,实现农业科技知识的系统化,并在乡镇设立培训站,把课堂搬到了田间地头,越来越多的农民走上致富路。



现状

四级社区教育框架建立 教育活动有声有色

依托各级电大,深入社区、学校开展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社区教育,使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教育资源,实现居民自我教育、发展,已不算是一件新鲜事。

 

乐山市电大社区教育中心在乐山十中校园内,免费开办了招收流动家庭儿童的“下午四点钟课堂”,除学习辅导外,开设经典诵读、兴趣数学、兴趣英语等,解决孩子在下午放学后无人照管的问题;泸州市电大在多个社区开展“4050”家政培训项目,将社区教育和家政培训相结合,进行家庭特色菜制作、家居清洁、照料婴幼儿等方面的培训;攀枝花市电大民建社区教育学习中心建立“张全贞工作室”,带领社区百余名老人学太极、跳健身操、创作歌曲等。

 

“在探索电大转型发展中,社区教育一直是我们关注的重点。”四川广播电视大学党委书记、校长罗大玉说,自2011年以来,我省电大开始开展社区教育工作,成立社区教育处,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罗大玉介绍:“虽然与成都市相比,其他市州的社区教育起步较晚,发展也不平衡,但近年来,随着各级地方政府加大支持力度,我省社区教育逐渐呈现厚积薄发的良好态势。”

 

记者了解到,截至2016年10月,经当地政府和编委(办)批准,在四川省电大系统中(不含成都),已成立绵阳、泸州、巴中等7所社区大学,成立荣县、威远县、南江县等9所社区学院,建立社区学习中心121个,初步搭建了省、市、县、乡四级社区教育框架体系。

 

“四川电大及所属市州和县电大近年来发挥自身优势,主动出击,开展社区教育试点,搞得有声有色。,社区教育在四川生根发芽,一方面是因为四川有很强的群众基础,另一方面是因为电大分校构成的覆盖城乡的办学系统,能够为远程网络学习、基层社区的终身学习提供支持服务。



瓶颈

缺乏制度和资金保障

《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中提出,到2020年,社区教育治理体系初步形成,实现全国社区教育县(市、区)全覆盖。

 

“要达到这个目标,对我省来说是很大的考验和挑战。”四川电大社区教育处处长向斌说道。据他介绍,因为各种原因,目前,省电大系统内建立的111家县一级分校中,已经开展社区教育的不到一半,“这离《意见》中‘到2020年实现县(市、区)社区教育全覆盖’,还有不小距离。”

 

周延军认为,制约社区教育发展的瓶颈,一是制度,另一是财政。向斌也深有同感。在他看来,虽然全省电大系统积极推动社区教育,得到了越来越多社区居民的关注和参与,也获得了地方政府的支持,但在组织和制度保障上仍相当缺乏。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依托省(直辖市)一级电大建立同级社区教育服务指导中心或者学习型城市建设指导中心的,截至目前有21家,负责全省(直辖市)社区教育的业务指导和组织实施工作。我省尚未建立,相关申请正在进行中。

 

省内各市州社区教育在组织和制度保障层面,发展也不平衡。记者了解到,成都市得到政府支持和推动力度较大,于去年8月出台《成都市社区教育促进条例》,有了法律法规保障,发展一枝独秀;部分市州如绵阳、泸州等地社区教育得到政府重视,正在大力推进;大多数地区的社区教育由于政府缺位,缺乏组织及相应法律法规的保障,难有大的发展和突破。

 

从经费投入来看,我省与东部沿海地区也存在着较大差距。周延军作了一个对比:上海、浙江、江苏已实现按常住人口每年8元的标准拨付社区教育经费,而西部省份这项人均经费还不到1元。不少县级试点中心,政府投入相当少,主要是靠自筹经费来支撑社区教育的开展。周延军说:“社区教育和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一样,都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有了基本的政府投入,才可以撬动更多的民间和社会资本。”



现有内容难以满足居民需求

此外,现有社区教育内容难以满足社区居民真正需求,也成为影响社区教育发展的因素。

 

四川电大教师徐冰霞曾做过关于社区教育学习需求的调查,在11个市38个社区的4194个有效样本中发现,居民参加最多的社区教育活动是音乐舞蹈,占总人数的43 .7%,其次是卫生保健、婴幼护理及儿童教育、民俗文化等。而在调查居民对社区教育学习内容的需求时,发现居民最希望接受的社区教育是卫生保健、电脑及网络、法律常识,给予和需求有出入。

 

“在实际的社区教育活动中,组织者往往事先拟定社区教育项目和内容,居民真正的需求不能得到全面反映。”徐冰霞说,社区教育的组织者必须更加关注、研究需求,强化对需求的意识。

 

“做社区教育,最忌讳坐在办公室里拍脑袋想项目、想课程。”向斌说,他们曾多次前往浙江、上海等社区教育蓬勃开展的地区调研,学到了不少经验。但社区教育没有固定模式,经验不可复制,“我们必须要因地制宜,去找到适合我省各地开展的特色项目。”

 

在寻找特色项目的过程中,社区教育队伍也亟待健全。“社区居民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这就要求提供社区教育的队伍要是‘多面手’,精通多方面知识,这对当前的师资是一个挑战。”向斌说,相应的人员编制、待遇等,也是影响社区教育队伍发展壮大的因素。



方向

政府多部门通力合作 打破发展壁垒

在全国社区教育专业委员会名誉理事长、国家开放大学社区教育特聘专家陈乃林看来,四川省的社区教育要开花结果,“必须把业务执行层面的认识与作为,转化为政府及行政部门的管理决策与全局性的教育实践,要把少数先知先行者变成多数人(包括领导、工作者和老百姓)的共识和实践。”

 

作为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自2013年起,威远县在省教育厅的指导下,开始探索破解社区教育的体制机制问题。

 

在领导层面,威远县委、县政府成立县社区教育委员会,县委相关领导担任主任,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教育主管,社区学院牵头、部门支持、社区承办、社会参与”的社区教育与社会管理互相融合运行机制。在经费保障上,该县县政府给社区设立了社区教育专项经费,并要求各镇配套相关经费。同时引入社会力量支持,建立威远县社区学院基金会,筹集专项资金用于社区教育。在人才支撑上,2016年,县委组织部批给威远县电大两个高层次人才引进名额,并定期对社区工作者开展有计划、有层次的专业知识培训。

 

“威远县的探索实践,为其他县(市)发展社区教育提供了样本和方向。”罗大玉认为,虽然电大是社区教育的生力军和抓手,但要做好社区教育,必须要依靠政府多个部门通力合作,才能打破束缚社区教育发展的壁垒。

 

“消除制约社区教育发展的瓶颈,最终还是要通过立法和严格执法。”周延军认为,国家应尽快出台酝酿已久的终身教育法。在地方层面,各地教育机构应该以意见出台为契机,敦促、协助当地立法机关尽早出台社区教育或终身教育的促进条例。


挖掘特色满足需求 推动社会治理创新

制度建设、资金投入有一个过程,对于社区教育从业者来说,挖掘地方特色、满足居民真正需求,培养居民对社区教育的认可和依赖度,就成为现阶段的重中之重。

 

“社区教育刚起步时,需要用一些有普遍吸引力的活动,吸引居民参与,比如健身、唱歌、跳舞等。但往上走,就需要精细化,做跟别人不一样的特色项目。”向斌说。

 

特色怎么找?向斌认为,一是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和资源,找有个性的东西做;二是找准政府需要社区教育实现的社会功能,解决政府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为动员各地挖掘特色项目,2014年,省电大拿出30万元,鼓励各地分校申报特色社区教育项目,申报成功的将给予经费支持。泸州“4050”家政培训项目、苍溪“猕猴桃种植实践园”等,都是在此涌现出来的。项目建设周期为两年,今年上半年,省电大将对这些特色项目进行验收评比。“希望这些项目能形成经验成果,在全省进行交流推广。”向斌说。

 

以社区教育推动社会治理,也成为我省探索的一个方向。 

 

去年11月,全国大力发展社区教育、推动社会治理创新研讨会在威远县召开。一场全国性的会议之所以选定在西部小城,正是因为这里的社区教育成了改变居民与社区关系的“金钥匙”。

 

该县严陵镇接官亭社区,是以失地农转非安置户为主体的新建社区,由于社区与农村管理方式、生活习惯不同等原因,引发了一系列问题:纠纷多、环境脏乱差、民众没有归属感。2014年,社区设立了社区教育教学点,以道德讲堂、法律讲堂、安全体验教育基地、社区治理讲堂等为载体开展各类活动,在社区教育的推动下,困扰小区的难题得到有效化解。类似以社区教育推动社会管理创新的探索,在绵阳等地也在逐步展开。

 

“社区教育不仅是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也是社区建设的重要载体。”向斌认为,通过社区教育,化解基层矛盾,让其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抓手,社区教育的意义得到了升华。



教育

导报

本报记者:杜蕾

本期编辑: 何文鑫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