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床垫销售组

1点童年样本研究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原生家庭中的亲属及其他关系对我们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你在什么样的家庭出生、成长,直接决定着你成年后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原生家庭的影响,包括但不仅限于,技能、习惯、为人,处事,个人情绪和心理需求。同样,价值观,世界观,恋爱观,婚姻观的形成也与我们的父母息息相关。


说到原生家庭,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两个例子。


一是前阵子因为中国诗词大会和朗读者被推到流量顶峰的董卿,二是五年前南京,一位妈妈将两位孩子锁在家里,孩子被活活饿死的新闻。


 


主持风格干净利落,知书达理,出口成章。以至于网络上所有的通稿都是一些比如:「这样的女人,才不会xxxxx」「做个有格局的女人,有多重要」,还有人说评价董卿说:「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面对自己的生命,敢于杀进去当刺客的,另一种则是把自己别在腰带上,对人生隔岸观火的,她是前者。」


无疑董卿的名字在21世纪成为了励志完美女性的代名词。


她在一期节目里谈到父母对自己的教育,初中毕业之后董卿想考艺校,而遭到父亲强烈反对。那时候他们家住在六楼,她经常会在阳台边写一行字「活着还有什么意思」,一半是写给自己,一半是写给父母看。


说到父亲,她的形容就是「我爸爸对我非常非常非常严厉」或者「我父母从小对我特别特别严厉」,甚至怀疑过自己是不是亲生的。向来落落大方的董卿提到父母对她的教育忍不住在镜头面前掉眼泪。


父亲要求她承担家务劳动,每天刷碗、擦地,命令她每天不许多照镜子,「我爸爸有一句名言,马铃薯再打扮也是土豆,他说你每天花在照镜子的时间还不如多看书」,爸爸还不让妈妈给董卿做新衣服,觉得女孩子不能过多心思放在穿衣打扮上。


必须每天抄写成语、古诗词、古文,并且大声朗读和背诵。在天亮之前被要求起床,去家门口的中学操场上至少跑够1000米。


董卿回忆说:「那时候学生出早操,我一个人在400米的跑道上跑步,感觉特傻,整个学校的同学老师好像都看着你,像阿甘一样。」


寒暑假勤工俭学,15岁去做清洁工,她回忆起来说「第一天到宾馆当清洁工,10个房间,20张床,一个人打扫」,「那种席梦思床垫,特沉,我两个手抬都抬不动,还要一手抬着床垫,一手迅速地把床单塞进去,然后再把四周叠成平整的90度角,一上午只干了两个房间,别人都去吃饭了,我还在那儿傻乎乎的干着。」


她还提到,对绝大多数孩子来说,吃饭都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有妈妈做的美味佳肴,有跟父母聊不完的好玩的事情。但是对她来说却不是这样。


「我小时候最害怕的,就是吃饭。因为一家三口每天聚在一起的时间很短,也就吃饭那点工夫。一上桌,他就开始唠叨,你这个怎么怎么样,那个怎么怎么样,我经常是一边吃饭一边哭。我小时候最高兴的事儿,就是我爸出差了,乐得手舞足蹈,总算有两天能看不见这个人了。」


「我就像轮子上的仓鼠,总是忙于满足父亲的各种决定,也总是无法达成父亲的各种期待。」


成年以后,现在的董卿即使回家时间超过两天,家里也会一起开会,让她说最近一段时间,自己哪里做的好,哪里做的不好,做的不好的地方需要怎样提高和改进。


童年时期渴望得到父亲认可,却总是得不到父亲认可的孩子,最终也变成了对自己不认可的大人。哪怕取得了现在这样的荣耀和掌声,她依然对自己永远不满意。

她说:「当别人在花前月下,陪男朋友去吃个饭,我还坐在沙发那地毯上,反思自己这一天的过错。」


自己永远是有错的,永远是需要提高的。小时候是在父亲的严逼下反思自己,现在是自己自觉的逼着自己认错。


「其实我是个内心很没有安全感的人,总是居安思危,老觉得可能我今天拥有的一切说不定明天就没有了——所以,我要自己趋近完美。」


「从小父母的严厉教育产生的负面作用就是我的不安全感,这成就了我,也使我经常会处在比较紧张的状态,会在很多方面苛求自己,常常觉得心里比较累,这对我的一般朋友以及同事来说肯定没什么影响,但我的个性是越亲近越苛刻,对身边亲近的人绝对是个弊端。」


 


再一个就是南京吸毒妈妈饿死自己亲生孩子的新闻,这位妈妈叫乐燕,91年的,新闻出来后被网友们骂到狗血淋头。现在百度搜乐燕可以看到整个案情的回顾。


后来乐燕被看护在一个小旅馆,主动要求想要把房间布置得像家一样。床头放着一只看护人员送的小熊,乐燕被采访的时候说「有一次工作人员好几天没来看我了,我就打小熊,一边打,一边说,为什么你还不来看我。」


她说长那么大,只有被抓起来以后,才终于感受到了温暖,有人这么细心的照顾她。小时候妈妈不爱她,不要她,到了爷爷家,也得不到爱。很小的时候就出去流浪了,一直和吸毒的朋友们鬼混。


王局@王志安也在微博提到过,当时在新闻调查工作,研究了这位母亲,历经了半年的调查,接触了她的老师,爷爷,养父的弟弟,派出所的警察,还原了乐燕的成长轨迹。


调查得到的结果是,乐燕是一名私生子,她没有户口,基本没有上过学,不认识字。不能做火车,不能坐飞机,甚至,不能打工和工作。她是一个刚一出生就被抛弃的人,被自己的家人抛弃,也被这个社会抛弃。没人在乎她的生死,更不用说她的成长和感受了。


最后,这个被抛弃的人,抛弃了自己的孩子。他们被活活饿死。


我们姑且不说,一个在法律上不存在的人,最后被法律制裁了。姑且也不评价教育,不评价户籍,不评价媒体,不评价制度和人心。


一个没有被爱过的人,不知道爱到底是什么的人,不可能会知道怎样去爱别人、照顾别人。


 


原生家庭对我们最大的影响,是一种自以为的常态。爱里长大的小孩,觉得爱是常态,无爱的环境里长大的小孩,自以为这种无爱是常态。


这一点在一些作者们和他们的作品上也有一些体现。比如鲁迅和他的鲁镇,毛姆的第一本小说,人生的枷锁,也带有他自个人生经历的烙印,大江健三郎中年以后一直写书自称自己是「森林的孩子」。


森茉莉童年被父亲森欧外宠坏了,一直自称「父亲的女儿」,沉浸在童年对父亲的依恋中不可自拔,写了很多美少年和成年男人的耽美故事。到快死了终于忍不住,写了一个养女和父亲的故事。


最近在看的一个警察题材的电视剧里,,从小到大,做错事情就只会得到一个下场——遭遇父亲的家暴。


在调查室被打的老警察说:


「万英在抽烟的现场,拜托我不让我告诉他父亲的时候,万英肯定很急切。而我却无视掉了,就算做错了一点事情,就会二话不说施暴的父亲,还有不帮助急切的自己的这些警察们,万英肯定讨厌这世上所有的成人。」


「即便如此,我也要坚持到最后为止,为了让万英受到惩罚竭尽全力。因为万英也要知道,犯了罪就要受到惩罚。但我希望万英父亲,一定要为了万英,为了让他尽可能少受刑罚,为了他的未来,请你竭尽你的权利。虽然他不能相信这世上任何人,虽然警察也没帮助急切的自己,但我希望你能让他知道,唯有自己的父亲是站在他这边的。」


万英听完哭了,他们回家之后,所长说:「孩子们一向都没有错,都是大人搞砸的,大人把孩子毁了以后,那个孩子去闯祸,然后受惩罚,孩子成为大人后又去毁孩子。」


 


以前看到过一个研究报告,说人们摆脱不了原生家庭带来的影响,一个很大的表现,是有很多在童年饱受家暴之苦的人,长大以后为人父、为人母,会在一些愤怒的时刻,不可遏制的也对自己的孩子实施暴力。


一面痛恨自己作为受害者长大,一面不自主的在长大成人后重蹈覆辙变成加害者。


还有一个很有趣的说法,说人,或许穷极一生,都在追求自己自出生起的前5年缺失的东西。尤其谈恋爱的时候,处在亲密关系里,童年的渴望,童年的恐惧,都会暴露无遗。


总之,当你想认真维护一段亲密关系的时候就会发现自己人格的残缺性。


所有好的,不好的,都能寻究细微末节,回到童年。最后一点点解剖,分解,最后跳出自我上帝视角接受自己,看待自己,改变或者无力改变自己。


 


我们所谓的命运是从我们体内走出来的,并不是从外边向我们身体里走进去。(里克尔)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